|
|
|
這首古帖,記錄了一段刻骨銘心故事,并被博物館珍藏 !說到杜牧,你可以不知道他是誰,但你一定知道那個“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這句簡直天下皆知了,而寫了這詩句的正是杜牧。杜牧不光寫了這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句,還寫了不少著名的詩流芳百世,風格有點接近杜甫,被人稱為“小杜甫”,故宮博物館里頭珍藏了杜牧的書法帖子,這是杜牧唯一幸存下來的真跡。 和其他古帖不同的是,杜牧是用硬筆在麻布上寫的,這古帖名叫《張好好詩》,背后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呢! 唐朝唐文宗大和二年,崔郾(yǎn)侍郎奉命去洛陽主持進士科考試,在洛陽居住了一些日子,有一天中午,他和當地官員喝酒,喝到盡興,這時有人傳告,太學博士吳武陵上門來做客,一聽重要人物來了,崔郾很吃驚,離席迎接。 吳武陵見到崔郾,拉他一把悄悄說,我想給你推薦一個賢士,請你給他評個狀元。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最近流行《阿房宮賦》的詩就是杜牧寫的。 崔郾也聽說過這詩,也十分喜歡杜牧,可吳武陵讓杜牧當狀元有點為難他了,推辭說早有預定人選了,吳武陵不高興了,“如果當不了狀元,那就第五名進士及第吧!”于是,26歲的杜牧終于第五名進士及第,這時的杜牧和吳武陵并不認識,靠才華金榜題名。 杜牧進士及第后的第八個月就奔赴洪州上任,這地方正是王勃寫的《滕王閣序》的地方。江西觀察使沈傳師和杜牧祖上是世交,再加上沈傳師和弟弟沈述師他們兄弟兩個都是文學愛好者,十分歡迎杜牧,還特意辟召杜牧為江西團練巡官。 有了這不錯的關系,遠離家鄉的杜牧去沈傳師家做客十分頻繁,蹭吃蹭喝,沈傳師發現杜牧經常去他家的目的是喜歡上了一位叫張好好的歌妓,不巧的是沈傳師也喜歡張好好,為了不讓張好好落入杜牧的手上,搶先納妾了,于是杜牧去他家的次數越來越少。 過了六年,杜牧在路上和張好好不期而遇,這時的張好好已經淪落他鄉,以當壚賣酒為生,看到昔日美人變得人老珠黃,杜牧情緒萬千,積壓的思念迸發出來,用硬筆在麻紙用力寫下了《張好好詩》,專家評價,這書法情緒飽滿,字跡飄逸,書法佳作! 其詩原文: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籍中。后一歲,公移鎮宣城,復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歲,為沈著作以雙鬟納之。后二歲,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章江聯碧虛。 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回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繁弦迸關紐,塞管裂圓蘆。 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玉質隨月滿,艷態逐春舒。 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聘之碧瑤佩,載以紫云車。 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