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58sha"><option id="58sha"></option></td>
      1. <pre id="58sha"><label id="58sha"></label></pre>

          首頁 >> 文史萬象 >>國學文化 >> 2首知足常樂的極品詩詞,耐人尋味,收藏起來慢慢品
          文史萬象
          更多
          详细内容

          2首知足常樂的極品詩詞,耐人尋味,收藏起來慢慢品

          时间:2022-09-26     【转载】   来自:騰訊   阅读

          人生在世,短短百年,紅塵雜思,紛紛不斷。很多人一輩子勞心勞力,到老也不知道休息。

          而有些人,感嘆人生之短促,回顧往日之操勞,不由得發出“知足常樂”的感嘆,留下了許多精品詩詞。

          我給大家分享寫2首知足常樂的極品詩詞,文采過人,耐人尋味,收藏起來慢慢品。

          s_e58203e4c0e148d4967916a4acba6eb7.jpg

          第1首,《滿江紅》:

          膠擾勞生,待足后、何時是足?據見定、隨家豐儉,便堪龜縮。

          得意濃時休進步,須知世事多翻覆。漫教人,白了少年頭,徒碌碌。

           誰不愛,黃金屋。誰不羨,千鐘祿。奈五行不是,這般題目。

          枉費心神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也不須、采藥訪神仙,惟寡欲。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和尚晦庵,由于名字和理學家朱熹朱晦庵近似,一度被傳為朱熹的作品。

          詞寫的是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人生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所以需要人轉變心態和觀念,主動去知足。

          在作者看來,家中有點余糧就可以停步休息了,得意之時也不能太過張狂,因為人間風云變幻。天有不測風云,人是沒法扭轉整個大環境的。

          現實中我們看到一些大富豪,早些年還喜歡出來演講,發表高論,現在也都低調了。顯然這句“得意濃時休進步,須知世事多翻覆”有著深刻的現實哲理,顯示出作者對于人世間規律的熟諳。

          “漫教人,白了少年頭,徒碌碌”與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簡直是大唱反調,故意抬杠。

          對于奮發進取的人來說,人生就是奮斗的一生,不能夠偷懶。但是對于看破紅塵的人來說,有時候奮斗不但不是正向的回饋,反而是逆向的拉扯,讓人的負擔增加了許多。

          為什么現在一些年輕人總是提起“躺平”這個詞語呢?我們反對年輕人躺平,但同時也要想一想,為什么年輕人會出現這種心態。是不是真的是“漫教人,白了少年頭,徒碌碌?”

          詞的下片說,人人都愛錢,但是天道并不會讓每個人都有錢,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成為頂級富豪。

          0ef021d928214af0b1b4264d644540ce.png

          尤其是那些老年人,一把年紀了,還要把退休金給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貼補家用,一天到晚還在忙碌,真是“枉費心神空計較”了。

          在作者看來,兒孫自有兒孫福,不需要管那么多,還是自己好好過生活,該放松的時候放松一下,該享受的時候享受一下吧。

          當然,作者說的享受,并不是縱情縱欲,并不是漫無節制。因為,這樣就過了。

          在作者看來,提倡知足常樂,不代表消極的及時行樂,尤其是不能縱欲。如果想要長命百歲,那還是要注重清心寡欲,不去糾纏太多人間紅塵。

          整體來說,這首詞講的是作者的人生經驗,將知足常樂的道理告訴人們,讓人們有所啟發。尤其是兒孫自有兒孫福這一句,成為流芳千古的佳話。

          后人又有言曰:“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闭婺诉^來人之語。

          s_e58203e4c0e148d4967916a4acba6eb7.jpg

          第2首,《水調歌頭》:

          富貴有余樂,貧賤不堪憂。哪知天路幽險,倚伏互相酬。請看東門黃犬,更聽華亭清唳,千古恨難收。

          何似鴟夷子,散發弄扁舟。 鴟夷子,成霸業,有余謀。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魚鉤。

          春盡五湖煙浪,秋天一夜云月,此外盡悠悠。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

          這首詞的作者是朱熹沒錯了。詞寫的是一種功成身退、知足常樂的心態。

          前兩句先講富貴人人愛,貧賤人人煩的現象,隨后筆鋒一轉,通過歷史上的典故來表明禍福之間的轉換。

          朱熹這個儒學大師,居然用起道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也是讓人覺得很有趣了。

          東門黃犬,用的是李斯的典故。李斯位極人臣,卻不懂得后退一步,最終被拉上了胡亥的戰車,卻又淪為棄子,臨死之前對兒子哀嘆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華亭清唳,也就是陸機華亭鶴唳的典故。陸機才華蓋世,卻卷入了八王之亂,最終死于非命。臨刑時,陸機感嘆道:“欲聞華亭鶴唳,可復得乎?”

          上面兩位是功成不身退因而傾家蕩產的例子,接著朱熹用了著名的功成身退的典范范蠡作正面的闡述。

          范蠡早就發現了兔死狗烹的規律,幫助勾踐成就霸業后就早做打算。他還規勸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種舍棄不了富貴,最終慘死。而范蠡與西施泛舟五湖,經商天下,自稱鴟夷子皮和陶朱公,成為了民間的活財神。

          致身千乘卿相,歸把釣魚鉤。高官與漁夫之間的對比,天差地別,卻體現了范蠡選擇的明智和知足常樂的人生智慧。

          春盡五湖煙浪,秋天一夜云月,此外盡悠悠。這幾句具體寫范蠡與西施功成身退的快樂,可以盡情享受山水自然,而不必擔心人間禍福。

          d536dc00d8734c9689fbd8fafbf47abb.jpeg

          吾道付滄洲,滄洲,相傳為隱者所居。古代詩人經常表達對滄洲的向往之情。

          如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臨滄州而謝支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

          楊雄《檄靈賦》:“世有黃公者,起于蒼州,精神養性,與道浮游!

          杜甫《曲江對酒》:“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悲傷未拂衣!

          這里朱熹說“永棄人間事,吾道付滄洲”,表達的是隱居的想法。大概是朱熹在自己的人生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傾軋與算計,所以有了隱居之念。

          總得來說,這首詞以功成身退為關鍵詞,表達了人要知足常樂的觀點。由于朱熹后來成為儒學新圣人,故而這首詞也對后世頗有影響力。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創和全網營銷 | 管理登录
          seo seo
          草草久久精品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