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舞龍藝術與傳統古樂 傳承千年的非遺时间:2022-09-01 感受鑼鼓喧天的清苑繡球龍燈 與余音繞梁的北宋村古樂 清苑非遺 中國是龍的故鄉,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就是吉祥神圣的象征。 中國許多地方都有舞龍表演,清苑的繡球龍燈有何不同?為什么冠以“繡球”二字? 讓我們一起走進清苑尋找答案! 清苑繡球龍燈 保定清苑區戎官營村的“繡球龍燈”起源于明朝萬歷九年(158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逢年過節或有重大節慶活動,人們舞動巨龍,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該村這項優秀的民間藝術歷經十幾代人的傳承,流傳至今。 清苑的繡球龍燈有何不同?為什么冠以“繡球”二字? 繡球龍燈因龍身是由繡球形節段組成而得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身為十二節,象征一年十二月(閏年十三節),每節由兩個繡球狀的雙層圓球組成。兩條龍共二十四節,寓意一年二十四節氣。 其特點是突出燈的特色,在夜晚表演時,內層球內點燃蠟燭,無論龍身怎樣舞動,燭光始終保持朝上,不會熄滅,使龍體晶瑩剔透,光彩奪目。 表演時,引龍人手持龍珠,引兩條不同顏色的巨龍上下翻滾盡情舞動,其造型別具一格。 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撂場”兩種。踩街表演有二龍出水、金龍盤玉柱、金龍翻滾、抄連環、大過橋、二龍逗寶等;撂場表演可根據不同需要組成不同的漢字(如:“天下太平”“五谷豐登”)、數字、圖形等畫面,其表演形式變化多樣,形象逼真。 繡球龍燈既有巨龍騰飛之勢,又突出了燈的特色,兩者并存,剛柔相濟,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其伴奏主要是以大鼓、堂鼓、大鑼、鐃、镲等打擊樂為主。 “艷說年豐五谷登,龍蟠九節彩云蒸,瞥如聲涌驚濤沸,火樹千條搶滾燈!鼻逶防C球龍燈植根于民間沃土,繼承和發揚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定能使它舞得更歡,騰飛更高~ 走進保定清苑區北宋村,村里不時傳出優美、清新流暢的音樂聲,那古樸典雅、纏綿舒緩的旋律,時常讓人駐足聆聽,這些樂曲的演奏者都是來自本村的村民。 他們在茶余飯后、逢年過節或者農閑時都會聚在一起,享受著流傳已久的北宋村古樂。 今日,讓我們一起走進北宋村,聆聽北宋村古樂~ 北宋村古樂 北宋村古樂又名“常春會”,歷史悠久。據本村挖掘出土觀音寺碑文記載,明嘉靖年間,觀音寺內香火旺盛,碑林成行,絲竹管弦伴隨著僧侶們的誦經響徹周邊百里,那時便有了“常春會”(原名)。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北宋村古樂隊,也隨之增加和完善了適合時代的曲目,成為了一支既用于祭奠祈禱,又可用于各種慶典活動的古樂隊。 北宋村古樂隊,基本編制二十余人,因樂隊構成以吹管樂器笙、管、笛為主奏樂器,弦樂、打擊樂配合而構成。演奏時分前后兩排呈扇形錯落排列,演奏形式有領奏、齊奏、合奏等。原使用工尺譜,現已譯成簡譜。 主要樂器:笛子6桿、笙3全、管子2桿、板胡1把、二胡1把、中胡1把、低音胡1把、云鑼1架、堂鼓1面、蘇鑼1面、手鑼1面、中京镲1面、鐺鐺鑼1面。 演奏曲目:賞元宵、水龍吟、青天歌、荷花開放、阿郎子、滾碌碡、十二層樓、八版、上堂鼓、萬年歡、得勝令、桿子網子、大四景、四盞帽、春來等。 北宋村古樂將宮廷和道教音樂較好的記錄了下來,使得這項古老藝術形式得到了較好的傳承。 “笙管笛簫合韻律,洗耳恭聽古樂吟”。聆聽北宋村古樂時,總能感受到它的古雅奇韻,為它的風姿贊嘆不已,擇一時間,一聽靜心吧~ 龍燈古樂千百年 濃濃鄉情醉心間 無論走到哪里 喚醒家鄉記憶的 不僅是市井生活的煙火氣 還有一種聲音 一種習俗 它們是傳承千百年的非遺 也寄托著我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