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八月十五為何叫中秋節,中秋節為何又吃月餅?时间:2022-08-31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僅次于春節的的傳統節日。 仲秋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八月。古人排序時用孟(伯)、仲、叔、季,就相當于現在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這其中,孟與伯,表示第一個;仲表示的是第二個;叔與季,有“以后”的意思。古人說季節時,也用孟、仲、季。 春天共是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孟春,第二個月就是仲春,第三個月就稱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說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個月。 延伸:都是表示第一,孟與伯有什么區別?代表身份不同:(1)古時三妻四妾的情況很常見,其中,正妻生的孩子被稱為嫡出。側室生的孩子被稱為庶出。于是有個說法是“嫡長為伯,庶長為孟”。(2)意思是說,古代貴族一夫多妻,如果長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則用“孟”字。曹操在家肯定是老大,因為他字叫孟德。司馬懿那肯定是老二,因為他字叫“仲達”,劉璋就是老三,因為他的字是“季玉”。在季節上也是這樣排列的。 仲秋一般指的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而中秋一般指的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仲”讀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節”的“中”讀zhōng,這個“中”是表示位置的。 “仲”、“中”,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祭月活動。太陽和月亮,是幾乎所有原始民族都祭祀的。我國的周代,祭月已經成為制度。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祭月的時候,要求月亮是圓滿明亮的,而農歷八月十五日,這天秋高氣爽,是望月的最佳時間,又逢農閑,于是這天就成了祭月的最好日子。因為這天是秋天的最中間一天,所以稱“中秋節”。 現代意義上的仲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祭月變成了賞月,并增加了“團圓”的內涵。到了宋代,中秋節極為興盛,成了重大的節日,這一天人們可以通宵達旦地游玩。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中秋節的傳統是品嘗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們對家庭團聚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吃⽉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至于嫦娥奔月,后羿月圓之夜對著月亮擺放形似月亮的圓形食品思念嫦娥之說,聽聽罷了。 延伸:月餅種類 當前月餅忽略核心特點而按產地分的有:京式月餅、晉式月餅、廣式月餅、滇式月餅、潮式月餅、蘇式月餅、臺式月餅、港式月餅、徽式月餅、衢式月餅、秦式月餅甚至日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桂花月餅、梅干月餅、五仁、豆沙、玫瑰、蓮蓉、冰糖、白果、肉松、黑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從造型上又有光面與花邊之分。 廣式月餅:皮薄、松軟、香甜、餡足。 晉式月餅:甜香,醇和。形式古樸,口味醇厚、酥綿爽口,甜而不膩。 潮式月餅:皮酥餡細,油不肥舌,甜不膩口,口感柔軟。 蘇式月餅:松脆、香酥、層酥相疊,重油而不膩,甜咸適口。 滇式月餅:皮酥餡美,甜咸適中,色澤澄黃,油而不膩。 京式月餅:外形精美,皮薄酥軟,層次分明,風味誘人。 潮州月 潮式:豆沙芋泥 水晶 脆皮糖漿皮 潮州月 潮式:豆沙芋泥 水晶 脆皮糖漿皮(5張) 徽式月餅:小巧玲瓏,潔白如玉,皮酥餡飽。 衢式月餅:酥香可口,芝麻當家。 秦式月餅:冰糖、板油出頭、皮酥餡甘,甜而不膩。 豐鎮月餅:味道香甜,入口醇香濃厚,令人回味無窮。 橋式月餅:皮酥松脆,內餡甜美,出產自蒼南縣橋墩鎮而出名,屬于潮式的進化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