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58sha"><option id="58sha"></option></td>
      1. <pre id="58sha"><label id="58sha"></label></pre>

          首頁 >> 文史萬象 >>史海鉤沉 >> 保定古城墻在訴說它的歷史記憶
          文史萬象
          更多
          详细内容

          保定古城墻在訴說它的歷史記憶

          时间:2022-03-10     作者:保定老年網【转载】   阅读

          對話歲月,唯有靜默。歷史這本厚重的書,我們一頁頁慢慢翻開。在歷史時間的長河里,保定古城墻歷經滄桑與輝煌,見證著城市的風風雨雨。讓我們走近古城墻,傾聽每一塊磚瓦的喃喃低語,用心靈感受每一處豁口深處的往事。

          保定城的初建

          保定,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有著23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多年的建都(州)史。北宋建立后,今保定北部一帶是與遼國交界的邊陲之地,由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建隆元年(960年)于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北伐失敗后,為鞏固北部邊防,翌年令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修筑保塞(今保定)、威虜(今徐水遂城)、靜戎(今徐水)等城池。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改清苑縣為保塞縣,保塞軍升為保州。淳化三年(992年),李繼宣任保州知州時,保州城的營建工程始竣工,修筑了土城墻,營建了城內建筑,統一修建的營舍即達1500多處。開挖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護城河,不僅增強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運。由此,保州始具都市規模。

          金貞祐元年(1213年),蒙古軍攻占保州,全城被毀,徙州治于滿城。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保州等處都元帥張柔將治所從滿城遷徙保州,令副帥賈輔、計議官毛居節(名正卿)和苑德(清苑人)主持在廢墟上進行規劃,重建城池,城周11里,比宋金時的保州城有所擴展,當時土城的規模,為后世保定城奠定了基礎,以后歷代雖有重修,但基本格局未變。元代統一北方后,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

          明建保定磚城

          明代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后,為增強城市的防御能力,建文四年(1402年),都督孟善在原城基礎上加固,以磚石砌四門甕城,增女兒墻垛口3710個。弘治五年(1492年)都指揮張溥再次對土城進行修復。隆慶年間(1567—1572年),從任知府賈淇、章時鸞相繼改夯土城為磚包城。前后3任,歷時5年而成,建筑形制宏偉,功能設計周密,既能防御,又能進攻的軍事重城。全城周長4850步,計12里零330步,墻高3丈5尺,頂寬1丈5尺,底寬3丈5尺,城壕(護城河)寬3丈,深1丈5尺。

          墻基上鋪以巨型條石,石下筑糯米漿合拌的石灰土(類似現在水泥),基槽既寬且深,并依地勢高低露出地面三五尺不等。墻體用青磚包砌,中間用土層層夯實。城墻頂部每隔一步有一垛口,在垛口中間有射箭口,每個垛口下方都有排水口。城墻四角各建角樓一座,南城門門樓東邊建有一亭式小樓名“魁星樓”,樓東側有一小碑亭(保定解放后有碑無亭)。城周四面建4個城門,東門名“望瀛”、南門名“迎薰”、西門名“瞻岳”、北門名“拱極”。每門墻體之外各建有半圓形甕城,正城門和甕城門上都建有城樓。各城樓下均是拱型門洞,門洞寬約2丈,深約3丈5尺。各城門均有兩扇用鐵皮包的厚重木城門,門上有橫豎排列有序的鐵門釘。整個城周呈不規則方形,唯西城門以南向外呈弧形凸出約370多米,似靴頭,往北又呈直線,似靴筒,城周形狀似足靴,故素有“靴城”之稱。

          斷壁殘垣古城墻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軍侵占保定,分別駐保四城門。次年(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后,當年8月四國聯軍撤離保定時燒毀四城門正樓、甕城樓及角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凱為恭迎慈禧、光緒謁西陵來保,將永寧寺(即南大寺)改建為行宮,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門正樓,其它三城門正樓及四門甕城樓均未重修,僅在東、西、北城門正樓的遺址處各建三大間帶女兒墻的高大平房,形似一層城樓。

          民國時期,城內西南隅建有歷屆政府監獄,為防止犯人越城墻逃跑,將其院內南鄰城墻坍塌的一段重修,接茬反差現在還明顯可見。1937年9月,日本侵略軍由北向南推進,國民黨軍利用城墻進行了保衛戰,古城遭日軍大炮和飛機轟炸,西北部城墻傾圮多處。

          現在的古城墻,僅存南城墻一段,坐落在原環城南路西段,長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臺,從動物園北側城墻可見。這段遺存的古城墻雖短,卻極具風貌特色,它見證了保定歷史進程的漫長歲月,承載著保定城市發展的變遷,珍藏著保定人的記憶。

          光陰荏苒說滄桑,櫛風沐雨聽流年。城墻周圍車水馬龍,不時有年輕的情侶、通電話的中年人、悠閑散步的老人從城墻下走過。城墻默默佇立,像一個老者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創和全網營銷 | 管理登录
          seo seo
          草草久久精品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