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谷中良:古代高士畫【茶】(一)时间:2021-05-23 谷中良用五十多年的漫長歲月,以生命的覺悟,立定精神,洗盡沉渣,守住本心,不急不燥地凈化自我情操,透視生命價值,將其化入水墨清韻畫卷,展示于公眾面前,供人品評和賞玩。 谷中良的作品大多為文人畫。所謂文人畫并非凡文化人,隨意幾筆涂抹即為之,文人畫是個高門檻,蘇軾、董其昌、陳師曾、傅抱石均有解讀,以傅抱石最簡易的說法,“文”,指文化修養,“人”指人品人格,“畫”指繪畫技法。先論“人”,古人對文人人品看得很重,所謂人品不高,落墨無法,谷中良在保定有口皆碑;再說“畫”,谷中良的文人畫體現了中國畫追求形外生命感的精神特征,這可以從他動筆前,對人物和意象空間的創意構思的獨具匠心,窺探到他豐厚的文化素養和高品位的審美旨趣。君不見,展品中沒有一幅圖境不被包容在畫家設定的“撲”“拙”“雅”“韻”四個字意之中。 谷中良人物造型設計,強調了一個“撲”字,筆墨表達立意在“拙”字,畫境重在“雅”字,意境求其“韻”字,正是因為構思,才成全了他筆底圖境的意象、意態、意趣、意韻的古樸、古拙、古雅、古韻,才有了古風古味,才使觀者產生了深深的帶入感。而這苦心孤詣的面壁構思,意味著大量傳統文化深度的閱讀,對古代文人社會道德、精神理念深層次的體悟,這正是文人畫何以將文化素養提高到繪畫技法之上的緣故。 如果說谷中良對人物意態和特定環境的構思上煞費苦心,那么,他在筆墨表達上就顯得從容不迫,游刃有余,他靠多年練成的技法功底,可以嫻熟地書寫和刻畫構思人物形象,無論是人物的神情和質感,還是人物的身姿和狀態,及至面容眉眼纖細的線,微小的美,他都在寥寥幾筆、靈動灑脫的線描中,控制筆線的力度、節奏、氣勢、韻律,并將線的內涵美、技藝美、形式美融入物象中的同時,傳達出畫家的情緒,道出中國特有的筆墨自身的美學情趣,助力筆下人物,神形相融,有生氣有活力。 谷中良寫意人物,不但追求形的神似,而且在表現人物時,注意刻畫特定環境下人物意態的個性特征和內心活動,人物有形有意,有神有貌,神形畢現,令人嘆服! 谷中良處理人物背景,或留白題詩,或空靈跡簡,或以富于意味的淡色渲染,似清風來去無痕,或以蕭疏的筆調隨意留痕,在簡淡中營造一種含蓄靜寂,意味悠長的審美意境,直叫人生出對人世淪桑的無限的情思。 谷中良的畫,重視筆墨語言,重視精神含量,在商品大潮中不流于俗套,保持了文人畫的高雅品格,體現了畫家谷中良高蹈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的定力。著名畫家史國良評價說“看谷中良的畫很過癮,是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藝術語言,講自己的故事,在形式技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國社科院著名文化學者李景陽先生多年來一直關注他,評價他的作品年高手硬,愈是向老年邁進愈向詩意化方向演進。原河北省美協副主席李豐田評價他的作品,”滲透著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動人心弦的發現,他筆下的“法理”是由他所畫的內容自然而生的。我最喜歡他的“青花”系列中那些虛實構成的大塊黑白的處理,點線、勾勒、渲染自然瀟灑,胸有成竹之氣勢”。 谷中良的文人畫,書法用筆,詩書入畫,以靜為美,以雅為美,神在象內,旨在味外,有著強烈的書卷氣,有詩意般的生命語言,有深蘊的人文內涵,有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象,在保定湛稱文人畫家。谷中良的文人畫張揚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謳歌了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人性美質,讓觀者心靈上獲得了溫暖的慰藉,精神上得到了審美的愉悅。 畫家簡介:谷中良,1944年12月21日出生于山東威海。1967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歷任保定日報美編、河北大學美術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保定市政協委員,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促進會常務理事、河北省中山書畫院副院長、保定美協、保定畫院顧問。 其畫作《邊貿集市》入選全國第六屆美展;畫作《芭蕉熟了》入選全國少數民族風情展;畫作《惠風》獲全國南疆風情展銀獎;在2005年,其畫作《草原晨曲》在中國美術館參加了《保定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展》;2016年作品《四條屏》在北京炎黃藝術館應邀參加了“水墨中國”名家邀請展;2016年,應邀赴韓國參加了《中國畫名家邀請展》;2018年11月在國家畫院美術中心舉辦了《傳承與經典--谷中良畫展》;2005年在福建東山舉辦個展;2015年在保定蘭亭匯舉辦“水墨清韻” 四條屏個展;2016年在云南騰沖舉辦“出自心鄉”水墨畫個展。除此之外,其多幅繪畫精品還在《國畫家》、《中國藝術》、《時代經典》、《中國報道》、《鑒賞與收藏》、《中華文化畫報》等重要刊物發表;并出版著作《速寫》(2000年1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速寫教學研究》(2002年9月,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高校教材《素描》(2002年7月,河北美術出版社)、《當代美術家經典作品集——谷中良國畫作品集》(2008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大美為真--中國當代水墨人物畫家谷中良作品集》(2014年,河北美術出版社);還陸續出版了連環畫《冰上殲敵》、《伏龍寺》、《邯鄲成語典故》、《鬧縣城》、《九馬疑蹤》、《福字的傳說》、《重逢》、《解脫》、《地道戰的故事——抗日英雄高振幅》等多部;并應邀參與編撰了《中國美學百科全書》、《樹立藝術史研究的批評精神》、《西方現代美術審美初探》等多篇論文,在《美學研究》等多個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