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鄧中夏,保定革命播火者时间:2021-03-19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理論家之一,鄧中夏雖然只在保定任教短短三個月,卻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革命火種 100年前,保定共產黨的人數為零;100年后,保定已有56萬名共產黨為黨的事業在奮斗 初春三月,新建不久的北河沿公園春花吐蕾,垂柳依依綠芽萌動。清淤后的護城河內,清水翻著些許浪花,一路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奔涌。 公園北側,經過改造的城中村而今群樓聳立,曾經低矮破敗的農居已然換了一番景象,城市氣息撲面而來,品質生活正融入他們的生活。 時代在向前,但時光可回溯。 100年前的1921年,同樣是這般的初春三月,帶著李大釗同志的指示,鄧中夏來到保定。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孫進柱稱,彼時,公園附近這一帶還叫北關,這一帶還有一座保定直隸高等師范學校(以下簡稱“直隸高師”)。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鄧中夏就在這里,播撒下革命的種子,點燃保定革命的星星之火。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 鄧中夏簡介 保定教育界第一次學潮促使成行,三個月任教引導進步學生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作為曾經的直隸省會,20世紀初的保定,已經有包括直隸高等師范學校在內的16所學校,具備了大學之城的雛形。 然則,在舊思想的高壓下,彼時的直隸高師校長馬筱珊思想頑固守舊,教學堅持用經學、理學等舊教材抵制白話文。 此時,五四運動的影響,已經讓保定進步思潮暗流涌動。 1919年6月2日,直隸高師學生王森然(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與施天侔(音謀,哲學史專家)等從保定出發,去北京聲援五四運動,得到李大釗、鄧中夏的接見,并與之建立了長期聯系。 “1920年9月,王森然與施天侔、閻仲擁等進步學生聯名致函省教育廳,強烈要求撤換校長馬筱珊,改派開明進步、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新校長!笔形h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李倩說,“直隸高師的罷課斗爭,是保定教育界發生的第一次學潮! 正是這次運動,加速了鄧中夏的保定之行。 王森然等學生代表肩負廣大進步師生的囑托,幾次專程到北京向鄧中夏轉達學生會的意見。1921年初,在征得鄧中夏同意后,由高師新任校長靳瀛旭發聘書,正式聘請鄧中夏為直隸高等師范新文學(化)教授。 “今年三月末,此地直隸高等師范以新文學教授名義聘我,我認為這是此地迎受世界新潮誠意的表示,所以忘其簡陋,顯然來此!痹卩囍邢乃鶎懙摹度齻月的教程》(1921年6月7日著,原件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一文中,特意解釋了來保定的原因。然而,鄧中夏來保定,還有著更重的任務。 當時,鄧中夏是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到保定任教曾經過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討論。彼時,北京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人李大釗認為,保定知識分子比較集中,高師、育德等校的學生思想進步,渴求新思潮的愿望強烈,應該去那里進行工作,以傳播馬克思主義,擴大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帶著這個使命,鄧中夏根據李大釗的指示來到保定,在直隸高師國文科教授新文學三個月。就是這三個月,鄧中夏在進步學生中播下保定革命的種子,引導他們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借宣講白話文學,打造馬克思主義保定宣傳陣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 這個初春三月,央視一套黃金檔正在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中,鄧中夏在課堂上與黃侃辯論發聲的那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頗為精彩。 彼時,正是這種使命與擔當,激發了無數青年在那個專制復辟、軍閥割據混戰的黑暗年代,探求革命真理的曙光。 赴保定任教的鄧中夏,就是帶著這種使命而來。 在直隸高師的班級上,鄧中夏共有43名學生。他講授國語文學的同時,還講授新文化和革命文學,每周上兩次課,每次連續講兩三個小時的課程。 “研究文學,莫忘了社會,更莫忘了社會改造!痹谡n堂上,鄧中夏以宣講新文化新文學入手,結合中國社會實際,深入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那時候,鄧中夏講課的內容主要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思潮,其中有李大釗的《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蔡元培的《洪水與猛獸》,還有他自己的《文學與社會改造》等!崩钯环Q,在鄧中夏的播種澆灌下,新文化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在保定日益活躍起來。 縱然鄧中夏在保定留下的資料寥寥,但記者通過查閱他的學生相關資料,還是發現了他上課時的風采。 在《回憶保定“五四”和新文化運動》一文中,王森然這樣寫道:“他的面貌白皙紅潤,眼睛光亮有神,在講堂上講課時聲音洪亮,談笑風生,旁征博引。講到使人氣憤的時候,他潔白的牙齒便咬住下唇,握拳怒視。他右手持粉筆,挽著袖口,左手拿板擦,邊講邊寫,邊寫邊擦,一寫就是一大黑板。頭發、衣襟、袖筒上落滿粉筆面,也不在意。時間久了,嗓音嘶啞,嘴角出了白沫,才喝一口白水。其實,水里早已落下一層粉筆面,他看都不看,便咽下去了。他的這種忘我精神,使我們非常感動! 很 短時間內,名氣極大的鄧中夏就成為保定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知名人物,許多進步青年慕名前來拜訪求教,一些學校紛紛邀請他去做學術演講。 親自為進步組織成員擬定讀書目錄,播撒火種成為保定黨團組織創立者 隨著鄧中夏革命火種播撒,學校眾多、進步學子云集的保定,開始紛紛成立進步社團組織。 在鄧中夏的影響下,保定育德中學進步學生王錫疆與安志成等人組織成立了“文學研究會”。 “借著文學研究會名義,在育德中學學生宿舍,王錫疆等人建立了書報販賣部,明面上出售書刊和課本兒,暗中出售《新青年》《共產黨宣言》《共產主義ABC》《反杜林論》等馬克思主義著作!睂O進柱稱,這些進步書刊還在直隸二師、直隸女二師進步學生中出售,成為當時保定傳播進步思想,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的前沿陣地。 1921年春,在鄧中夏的建議下,王森然、施天侔等在直隸高師組織成立“新文學研究會”“新教育協進會”“國語文學研究會”等進步組織。鄧中夏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并親自為“新文化研究會”的成員擬定讀書目錄,《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經濟學說》《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唯物史觀解說》《社會主義史》等70本進步圖書均在其中。 “那時候,鄧中夏希望進步學生們,通過閱讀上述論著和進行對比研究后,認識要對中國社會進行總的改造,達到‘廢除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的道理!痹趯O進柱看來,正是這些先進思想的傳播,為保定黨團組織的建立打下堅定基礎。 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華北名!轮袑W校史陳列》展室內,記載著保定早期黨團組織建立的過程。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研究專家謝煒稱,1921年5月,鄧中夏在直隸高師發展張毅先(又名張仲毅,邢臺第一個共產黨員,邢臺黨組織奠基人)、閻仲擁、余世清、王新邦等人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建立團組織,張毅先為負責人。當年10月,張毅先發展王錫疆等學生入團,并建立了團組織。1922年2月10日,直隸高師、育德中學兩校團組織合并,成立保定社會主義青年團(對外稱“社會問題研究會”)。 保定社會主義青年團有團員23名,是當時全國17個地方團組織之一,直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臨時中央局領導。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王錫疆、張毅先作為保定團組織的代表出席了大會。 1922年12月,經中共北京區委批準,育德中學學生、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王錫疆、楊其剛、安志成、彭桂生由團轉黨,并建立中共保定小組,王錫疆任負責人。 孫進柱介紹說,“這是保定發展的第一批黨員和最早建立的黨組織!睆拇,保定黨團組織在以李大釗為首的中共北京支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后改名為中共北京支部)和鄧中夏的領導下,逐漸壯大成長。 時光荏苒,歲月不居。 100年前,保定的共產黨員人數為零。100年過去,當年的萌芽已然破土而出變成參天大樹。從市委組織部獲悉,在人口上千萬的保定,而今已有56萬余名共產黨員。 回首百年路,鄧中夏等老一輩革命先烈,用他們在暗夜中探索閃爍的赤光,照亮了百年前青年的道路。而今,重溫這段歷史與故事,他們在那個時代綻放的青春之光,仍能啟迪我們,看清腳下的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