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d id="58sha"><option id="58sha"></option></td>
      1. <pre id="58sha"><label id="58sha"></label></pre>

          首頁 >> 夕陽風采 >>書畫商城 >> 歷史文化×春聯的淵源
          樂齡教育
          更多
          详细内容

          歷史文化×春聯的淵源

          时间:2021-02-02     作者:保定老年網   阅读

              民俗都有一個演變過程,春聯的前身是“桃符”。

             所謂過年掛桃符,從秦漢之前就開始了,百姓們會用桃木制成板子在門廳兩邊,以此驅鬼壓邪。后來人們在桃符上寫吉利字如元、利、亨、貞…等寓意吉祥,后來越寫越多,就有點春聯的意思了。特別提醒大家,春聯單位是“副”不是“幅”。

             而真正具有標準意義的春聯內容,來自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含義是:新的一年承接著先祖的遺澤,美好的節日昭示著春意常在。氣息悠揚,氣吞山河!這就是我國第一副標準意義的春聯。

          集字聯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

             孟昶是五代時后蜀皇帝,公元934-965年在位。這也是一位才子皇帝,16歲時就愛好辭賦,曾命人歷時八年在石頭上刻了全套《論語》《尚書》《周易》等。又怕刻石容易破裂,不經流傳,就以木板復刻。后人用木板刻書,也是始于這位皇帝。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近日新當選的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書寫的春聯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睂懲旰缶屠^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敝煸奥犃朔浅8吲d,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 “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翱驅Α辟N于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弊,就屬于這種“斗斤”。


          最新评论
          請先登錄才能進行回復登錄
          技术支持: 創和全網營銷 | 管理登录
          seo seo
          草草久久精品免费看